新化最美伯父
年近古稀仍起早貪黑拼死干農活
一心只為治愈侄兒尿毒癥
賀集光 2015.7.18
新化縣圳上鎮新泉村6組有這樣一戶人家:一家三口人,上有93歲的老母需要照顧贍養,下有24歲患尿毒癥的花季少年需要長期醫治,而挑起這樣一副生活重擔的人,居然是一個年近古稀只會干農活的五保老人。
2015年7月6號,筆者一行在新泉村一位好心人的帶領下,實地采訪了這位讓人感動與崇敬的“堅強”莊稼漢——新化最美伯父龔德友。
少年身患尿毒癥
貧困家庭雪上加霜
古稀伯父依舊是家庭主勞力
7月6號下午,接連幾天陰雨之后,太陽露出久違的笑靨。我們一行來到新泉村6組半山腰最后的一排竹林中,和煦的陽光下,看見一座破爛不堪經年失修的泥房子,一個老婦人正在走廊的一口土灶前跌跌撞撞地“忙碌”著,這房子就是花季少年尿毒癥患者龔洵梅和他的伯父龔德友共同的家,而這個“忙碌”的老婦人,正是龔德友93歲的母親陳仁香,自龔洵梅患病以來,陳阿婆時會這樣精神失常。
平心而論,這里的景色還不錯,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樹木,新鮮的空氣從綠色的樹葉間鉆出來,抬頭可見燦爛的天空和飄渺虛幻的云朵,平眼望去,一座座紅磚綠瓦的洋樓在身旁歡呼雀躍。在寧靜的時光中,還不時有清脆的鳥鳴聲從歌舞升平的空氣里蹦跶出來,像在免費為我們彈奏天然悅耳的曲子。
但我們沒有一絲喜悅的心情!在這么美麗的畫圖前,龔德友一貧如洗搖搖欲墜的家,竟是如此地不配合不協調不爭氣不接地氣,它像一個不識趣的猥瑣的乞討者倦宿在那里,仿佛存心要糟蹋這份和諧與美感。他的家與其稱是家,還不如說是一個原始的洞穴在給他們遮擋生活的風雨,抵御野獸的侵襲。里面除了凌亂地堆放些破舊的農具,柴禾,牲口的食草,還有掛在欄桿上寒磣破舊的衣服,就只剩下因常年不見天日而獨有的那份潮濕陰冷與黑暗,頹敗得沒有半點的生機,真像是一幕不忍直視的“人間慘劇”,格外令人窒息。更讓我們無比壓抑和充滿沉沉悲哀的,是這個貧困的一家三口,原本即將成為家庭新“門柱”且又是龔家唯一的“香火”——花季少年龔洵梅,卻在4年前就身患尿毒癥,讓這個青黃不接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70高齡的龔德友不得不依舊成為家庭主勞力,苦扛著這份責任繼續頑強而又艱難地前行!
家庭劇變:弟弟去世,弟媳改嫁,伯父毅然為侄兒撐起生活的大傘
當龔德友和我們一起坐下來時,老人溝壑似的皺紋和灰暗蒼茫的眼神便像一道揮之不去的鞭影,清晰地在我們眼前舞動著生活的滄桑。但心直口快的老人還是用比較平靜的語氣向我們述說了侄兒不幸的遭遇。
2001年,龔洵梅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場暴風雨,他的父親龔德朋在山上掰竹筍時意外地摔下來,不久便撒手人寰。肝腸寸斷的龔德友強忍著悲傷的淚水,牽著年幼的侄兒,親手掩埋了這個比自己小了14歲的唯一的兄弟。年輕力壯的弟弟突然離世,讓原本拮據卻不失歡樂與溫馨的家瞬間坍塌,隨后,因為耐不住家的清冷,孤獨,貧寒,失去了生活主心骨的弟媳執意改嫁他鄉,而龔洵梅作為龔德朋唯一留下的根被留在了龔家,繼承香火。不到短短1年的時間,因為接連的變故,好端端的一個家就這樣被命運的魔掌無情地拆散了,破碎了,童年的龔洵梅仿佛從天堂掉入了地獄。
從此,伯父龔德友義不容辭地為失去父母雙親的侄兒撐起生活的大傘,在一次次的艱難困頓里為他傾注自己的心血和希望,叔侄二人情同父子,相依為命。而在龔德友省吃儉用與百般的呵護與疼愛中,小洵梅像正常的農家孩子一樣生活,學習,一天天地在快樂著長大成人。
厄運再次來襲,為治侄兒尿毒癥,伯父年近古稀拼死拼命干農活
轉眼時間就到了2008年。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已經過了17周歲生日的龔洵梅不忍心看著60多歲的伯父仍在為自己嘔心瀝血,積勞成疾,于是,只讀了一年高中的他便不顧伯父的堅決反對和校方的極力挽留,就主動輟學回家了,與村里的一些小伙伴們一道,懷抱美好的夢想南下廣東,從此,開始了自足自立又飄忽不定的打工生涯。3年間,他上過流水線,當過建筑小工,到過長沙,去過河北,2011,他又來到深圳富士康公司作了一名質檢員。為了幫伯父減輕家里的負擔,懂事的龔洵梅一直在外面努力打拼,飽嘗生活的艱辛而從不向伯父訴苦。
然而,厄運再一次向龔洵梅襲來了!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年底的一次體檢中,他被發現得了慢性腎炎引起的尿毒癥,隨后在長沙湘雅醫院被無誤確診!
聽到這個消息時,年邁的龔德友驚呆了,他的頭頂,無異于又響起了一聲晴天霹靂!
為了給侄兒治病,這個堅強的老漢再一次用他柔弱的肩膀為龔洵梅挑起生活的希望,他一邊忙著向親朋好友借錢應急,一邊又千方百計忙著靠自己的力量賺錢,放牛,喂豬,沒日沒夜地干農活,這些都是這個莊稼漢唯一能想到能做到的賺錢方式。他用這樣本分而又笨拙的方式,一分錢一分錢地為侄兒填補高昂的醫療費。
起早貪黑,披星戴月,一心為了治愈侄兒的病,4年來,在農活中沉浮的龔德友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古稀老人,忘記了自己的身體需要休息,自己的身心需要放松,忘記了給生活中的自己添一縷絲添一根棉,甚至忘了人間的酒和肉是怎樣的滋味!
而在最多的時候,這個古稀的老人,就靠自己的一雙手和一些簡單原始的農具,拼死拼命地耕種了10多畝別人荒棄的農田,即便是一個年富力強的勞力,也無法想象這么繁重的勞動量!
簡單的愿望不了的心愿:我若老去,誰會為侄兒舉起生命的火把
在和龔德友短短的相處中,我們發現,這個在生活中習慣了沉默的老人,身上卻散發著金子般的金貴品質,一股似曾熟悉的味道在久違中重新回到我們的視野,那么親切,溫暖,樸實得讓人感動與流淚!
這是一個有孝心盡孝道的老人!龔德友說起自己的母親時,他愧疚地說,他沒有盡心盡力地去照顧老人家,特別在最近的幾年里,因為自己忙于農活,母親走路時沒人攙扶,一天跌倒3、4次,想起這些,他凄苦的心就碎了。
這是一個懂得感恩的老人!龔德友說起自己的三個妹妹,都是農民,家中條件都不是挺好,為了侄兒,一個一個都盡力而為,卻沒有半點的抱怨與推諉。特別是大妹,兩口子靠編織雞籠子,魚杠,竹篩等小竹器幫侄兒賺錢治??;說起村里的好心人龔小豐,龔志雄,他們帶頭為侄兒捐款,籌錢,雪中送炭,一次又一次,費盡了心思;說起龔洵梅胃出血時,自發組織商量安排,最終確定各自資助1000元的12個年輕的表姊妹;……,他對所有幫助過救濟過他們的父老鄉親親朋好友銘記于心,如數家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這是一個淳樸得能照見靈魂的老人!當他告訴我們,龔洵梅的父親即他的弟弟龔德朋是一名退伍軍人,曾為保衛祖國參加過自衛還擊戰時的那份靦腆;當我們突然造訪他有些凌亂不宜招待客人的家,他一邊忙著給我們搬凳子,一邊又忙著拿掃帚打掃衛生時一臉的羞澀和歉意。其實,他的內心那么干凈,清潔,不染勢利與世俗的塵埃。即便在生活的夾縫里彎腰,屈膝,他心里依然有一條清白正義的敞亮之路供自己的靈魂行走!當然,無需他解釋,我們也能理解他幾十年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
誠然,這是一個內心細膩充滿溫情的老人!他對侄兒龔洵梅無微不至的關懷勝過了孩子親生的父母,7旬的他依然清楚地記掛著侄兒的生日(1991年4月初4),特別說起自己的侄兒龔洵梅,愛看書,喜歡寫文字,尤其對歷史人物的諳熟在村子里無人可及時的那份短暫的自豪和喜悅,他真誠的臉上洋溢的都是濃濃的休戚與共的親情,都是血濃于水的拳拳牽掛與眷念!
然而,這更是一個值得我們大家去敬仰和幫助的老人!這個樸實無華的莊稼漢,現在,他只有一個最簡單最溫暖的心愿:他一心想在有生之年能治愈好侄兒的尿毒癥,能給他翻建新房,能幫他討上老婆傳宗接代,這樣就能對得起九泉之下的兄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他說他不怕苦不怕累,就怕自己突然有一天就老了,留下還在病床上的侄兒無依無靠?!拔艺娴牟桓蚁胂筮@一天”,老人緩緩地說完這句話時,我看見他渾濁的眼里布滿了無助的淚水。
采訪結束時,龔德友老人一再地向我們深表謝意,并祝福我們好人一生平安。而我們要真誠地祝福所有的好心人都會好人有好報,都會有圓滿的結局。這一聲祝福,當然也是真心送給這位古稀老人唯一珍貴的禮物。我們期待龔洵梅早日康復,用他的孝心,去侍奉這位不是父親勝似父親的最美伯父,讓他安享晚年,長命百歲!因為,唯有用健康的身體和生命的奇跡,龔洵梅才能最大地回報自己的伯父這一份金子般沉甸陽光般溫暖悠長的人間親情!當然,我們更虔誠地期盼這個深陷在困境中的家庭,所有的一切都能慢慢地好起來!
是的,一切都會好起來!好運,龔洵梅!好運,龔德友!好運,中國!我們懷抱深情地祝福,祝福欣欣向榮的祖國和人民,一定好運,安康,幸福!
這是龔德友老人和退伍后的兄弟龔德朋一起修建的房子。2001年,龔德友就在這里親手送走了自己年輕力壯的唯一的兄弟,從此,贍養母親撫養侄兒的重任就落在了這個五保老人柔弱的肩膀上,而這個家,從4年前侄兒龔洵梅患上尿毒癥的那刻起,全家所有美好的希望和憧憬瞬間崩潰,化為泡影。他們在一天天滑向貧困和破碎的深淵,在痛苦與絕望的征途苦苦泅渡與掙扎。
頭戴斗笠佝僂著身影的老人正要出門,被我們的突然到來停下了腳步。他,龔德友,這個起早貪黑只會干農活的五保老人,雖然比共和國的年紀還大4歲,卻依然是這個農村家庭唯一的全勞力。為了能多賺點錢讓侄兒的病痛早點好起來,他一人忙著放牛,喂豬,最多的時候,獨自一人耕播收割10多畝農田,這么艱辛繁重的勞動,不是常人所能承受與力及的。此刻,我們淚花閃爍,滿懷敬仰,多想喊他一聲:老父親,停下來吧,讓我們陪您好好休息一會。
說起年邁的母親,病重的侄兒,遠去的兄弟,自己的花燭殘年和不可預知的未來,除了心里隱隱的疼痛和敬意,我們只能默默地品讀堅強的龔德友老人一臉的沉重和迷茫。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心底里悄悄為他祝福,祝福新化最美伯父龔德友,從此能裝著一車一車的愛心與希望,告別陰霾與艱辛,在黨和政府廣袤溫暖的陽光下,昂首挺胸,闊步向前,朝著幸福的夢境,和我們一起繼續趕路!
這位顫顫巍巍的老婦人是93歲的陳仁香奶奶。她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龔德友,因為小時家貧,沒有娶妻成家,但上蒼給了他一顆善良博愛的心。小兒子叫龔德朋,曾是祖國的優秀兒女,參加過自衛還擊戰,2001年,這位時齡80的白發母親送走了43歲的小兒子。10年以后,英雄唯一的兒子龔洵梅又不幸患上尿毒癥,全家唯一的希望之花面臨枯萎,急火攻心的陳奶奶從此便有些精神失常。采訪那天,龔洵梅因胃出血在新化人民醫院搶救,正在化療中的彭勃執意把自己的愛心送到陳奶奶手中。200塊錢,不是太多,但我們都能讀出這位自患胃癌中晚期的農民畫家沉甸甸的情意!我還要告訴大家,我們這一次的公益采訪,也是由彭勃夫婦這對愛心人士倡議和發起的,在此,我們衷心祝福這位好心的草根藝術家早日康復,宏圖大展,把生命和藝術的道路走得更寬更遠!
幾只不修邊幅的螞蟻憂心忡忡地在龔德友黑暗潮濕的洞穴前短短相聚?;钪拿恳惶?,他們每個人的心中或許都會裝著簡單的夢想走在路上,無論成真與否,他們習慣陪著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在同一片黑暗里一起尋找生活的陽光,食物。偶爾,用溫暖微弱的火花相互鼓勵,攙扶,彼此照耀。這群卑微的螞蟻天生缺少舞臺,缺少資源,缺少優裕,更缺少尊嚴與關注,但他們在自生自滅中從來不缺堅強友愛,不缺淳樸善良,不缺內心的火焰與光亮。他們擁有一個共同而又古董響亮而又羞澀的名字,叫“中國農民”。
在這里,畫家彭勃是最亮的一抹綠色,他是圳上農民的驕傲!我真誠希望這個樸實的“明星”,振臂一呼,會呼喚出更多好心人為花季少年伸出援手,讓更多的光芒和溫暖來照耀這個貧窮病痛的家,讓龔德友老人也能在有生之年暢想美好的未來,感受人間的溫暖。愿這份遲來的希望和溫暖不僅屬于年邁的母親,屬于堅強的自己,更屬于年輕的侄兒!
在這里,我深深祝福所有的好心人都有好報,祝福所有懷抱“希望”和“美好”的人們夢想成真,更要虔誠地祝福龔洵梅早日康復,用他的花季年華和青春夢想為年邁的親人營建生活的港灣。龔洵梅,許多的彭勃叔叔阿姨們都將為你加油,吶喊,躺在病床上的你,相信一定會重新振作起來,感受到新生的力量!
最后,讓我們在祝福聲中再一次為農民兄弟點贊:古稀老人龔德友,新化最美伯父!美麗的中國夢,走你!
有一種親情叫春蠶到死蠟燭成灰
——《新化最美伯父》采訪手記
賀集光 2015 7 12
親情究竟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呢?
好心人,倘若在以前,你非要這樣執著地問我,我還真的無法通俗透徹地回答你這個既抽象又古老的問題,而今天,我會毫不猶豫且滿懷憂郁地回答您,我的朋友,親情是一種艱辛的生活狀態,它是一條吐盡最后一縷絲的春蠶,它是一根發著光亮卻即將化為灰燼的蠟燭,為了心中的那份愛,他們總是心甘情愿毫無怨言將自己的生命毫不保留地奉獻給最愛的人。
好心人,圳上鎮新泉村6組的龔德友老人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我們就是從這個年近七旬的莊稼漢身上,找到了這個最完美最閃亮的答案。老人現在的生活狀態實在讓我們揪心,讓我們心痛,但他的所作所為卻是那樣高大,清晰,寬廣,時時沁潤并震撼著每一個人的肺腑!讓我們的心海,一次次,為他——新化最美伯父升起由衷的敬意!
好心人,我們去采訪龔德友老人的當天,事先沒有預約,已經身患尿毒癥4年多的侄兒龔洵梅,幾天前又因尿毒癥并發導致嚴重胃出血在新化人民醫院搶救沒有在家,我們沒能當面聽到侄兒對伯父的那份感激。但回家后我和龔洵梅的一次通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他在電話的另一端柔弱且滿懷內疚地對我袒露心聲:“我的伯父為我操碎了心”!好心人,這話雖然簡短,樸實,像微風輕輕吹來,卻一字一字雷霆萬鈞地印在我的腦海!好心人,我相信你,這一刻,伯父與侄兒,付出與感恩的隔空對話,兩個淳樸的心靈一定會讓你我的眼里噙滿淚水!
好心人,那天從龔德友家中走出來的時候,我的內心不知是收獲了太深的悲哀還是太多的感動,我連自己都無法掂量和判定。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在一路的糾結中,我的心始終在堅定地為不幸的龔洵梅感到慶幸!一個從小失去父親,失去母愛的孩子,卻因為伯父這份濃得化不開的親情而讓關懷與疼愛在自己身上永遠沒有離開與遺失!伯父用他粗糙的手掌和一顆流血的心為他縫補著開始殘缺的童年,一直延續到身患重病的花季,不離不棄,從未間斷,這一份感天動地的情懷,對龔洵梅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與幸福!
好心人,我的朋友,龔德友是一個平凡的人,現在用來描述他身份的詞語可以有許多:古稀老人,五保戶,莊稼漢,農民……是的,每一個詞語都不光鮮華麗,每一個詞語都代表著弱勢與渺小,然而,疊加的它們才是他真實的寫照!也才讓他偉岸的精神與偉大的品格更加有血有肉地顯現在你我的面前!
好心人,你可知道?正是這個普通傳統的中國農民,用他羸弱衰老的鐵臂,苦撐著一個搖搖欲墜破碎不堪的家;是他用圳水河柔情的水和熊山質樸的泥土,默默地為“親情”二字豎起屹立不倒的豐碑;是他用頭頂的烈日和身上的汗水沒日沒夜勞作的時光為“大愛無言”,“血濃于水”做了鏗鏘有力的注解和擲地有聲的詮釋!更是他,垂垂暮年,執鋤為劍,獨自迎接生活的風雨,獨自挑戰命運的獠牙,孤軍奮戰傷痕累累而從未放棄!我的親愛的朋友??!
是的,好心人,廉頗也有老去的一天。當龔德友還強撐著風燭殘年的身子骨為侄兒掙來一分錢一分錢的醫藥費而沒有倒下去的時刻,當他在93歲的母親和24歲的尿毒癥侄兒之間來回奔波顛倒忘了自己也是一名古稀老人的時候,當他滿懷信心和夢想一心要為侄兒治愈頑癥而又力不從心欲哭無淚的時候,……太多無助的時候,作為社會和大家庭的一份子,現在的我們又該為這樣偉大的老人這樣貧困的家庭去分擔些什么?為躺在病床上一天不如一天的花季少年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去忙碌些什么?我想,我的每一位有良知有愛心的朋友都會用一顆同情憐憫的心去認真思索,都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做出回答!好心人,我們的朋友,請你斬釘截鐵地回答我,他們一定會這樣去做,您說是嗎?
賀集光 2015 7 6
7月6號,天剛放晴,農民畫家彭勃和他的夫人方招花女士就來到了圳上鎮新泉村6組——新化縣最美伯父龔德友的家中,特意為尿毒癥患者龔洵梅奉送自己的祝福和關愛,并呼吁社會各界伸出援手,用愛心拯救這個在貧困和病痛中匍匐前行苦苦掙扎的家庭。
龔洵梅是一個命運多舛的農家孩子,10歲時父親去世,隨后母親改嫁,2011年底,尿毒癥的病魔又纏上了這個年僅19歲的花季少年。當一次次的變故和不幸降臨在龔洵梅身上的時刻,是他的伯父,一個年近70的五保老人在不離不棄地陪伴他,照顧他,支持他,用質樸的親情與大愛為他撐起了一小片成長與生活的天空。
彭勃夫婦是較早聽聞這則感人故事的知名人士,他們一直很牽掛龔洵梅的病情,更為最美伯父龔德友的行為深深感動與敬仰。身患胃癌中晚期的彭勃不顧自己還在化療中的身體,堅持要和妻子一道,親自把自己的愛心與祝福送到他們的手中,給他們鼓勵與信心。
農民畫家彭勃出生貧寒,從小沒少吃苦受累,頑強不息的他通過自身的努力與打拼,現已成為集詩書畫三位一體的省級藝術家和最美追夢人,2014年10月被檢查出患胃癌中晚期并接受化療。彭勃堅信:眾人拾柴火焰高,他真誠呼吁社會各界伸出援手,用愛心拯救花季少年。彭勃說:“每人給龔洵梅奉獻一?;鸱N,他們的生活就不會寒冷。每人為龔洵梅傳遞一份愛心,就能幫他挺過生命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