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閑來無事上網查閱古志,見明嘉靖《泰和縣志》,因譜載吾族根源于此,遂有好奇之心,逐字細讀之。
在《泰和縣志重修例義十條》一文示讀者:“志乘之弊有二,一雜採民間譜諜,一泛據后裔呈狀。江右(江右即江西)風俗好胄(胄即帽子),認顯達祖宗或捏科名官閥,甚至造作誥勅,如蕭郭諸譜所傳黎邱之鬼,偃師之技,不直考古者一笑也,茲志悉加刪除,其科目遵照通志及李唐二志所有者,存之新志于千百年后劈空增入,從何取信?不敢附和濫登其官閥也?!?/span>
讀完此文,吾即有“疑解沉來”之勢,回想數年查史翻志,試圖對明朝前列祖宗仕朝官職討片言之證,一來以駁“攀附”、“造假”之嫌,二來框定其生活的時間地點。查史求證之人不止我一人,但始終未找到諸如“龔堅、龔選、龔忠、龔愈、龔誼”等等這些譜上身份顯赫之先人。我等均知歷朝職官府出府志、縣出縣志,府縣之志幾乎出自《永樂大典》,而查史料知明朝編修《永樂大典》朝野上下共動用2169人、全書22877卷成書11095冊,到清朝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僅剩800冊,而現今尚存約400冊。
史料不全是家譜與國史難以互證的主要原因,但是“風俗好胄,認顯達祖宗或捏科名官閥,甚至造作誥勅”應該也是原由之一。